2015-11-4 用心設計
藍藍設計( m.sillybuy.com )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,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(yè)提供有效的UI界面設計、BS界面設計 、 cs界面設計 、 ipad界面設計 、 包裝設計 、 圖標定制 、 用戶體驗 、交互設計、 網(wǎng)站建設 、平面設計服務
如果您想訂閱本博客內容,每天自動發(fā)到您的郵箱中, 請點這里
來源:莫貝網(wǎng)
最近在刷UI中國,又發(fā)現(xiàn)一篇關于支付寶9.2的文章,本來想點評(PS:我實在想不到有什么合適的詞語,或者說“探討”吧)一下那篇文章里面的一 些交互分析,在組織語言的時候,突然意識到,我們大多數(shù)人好像都掉進了一個自己營造的夢境里——覺得支付寶是不是想依仗著強大的用戶量的優(yōu)勢去搞搞社交副 業(yè)。如果把支付寶9.0那次的迭代比作一場“9.0級的大地震”,那么從9.0到9.2我們其實還處于這場“余震”當中——“他是不是想搞微信?”、“他 是不是還是社交之心不死?”而恰恰是這些“余震”蒙蔽了我們那雙善于發(fā)現(xiàn)事物本質的智慧之眼。
既然我們一直為“余震”所蒙蔽,那支付寶9.2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?或者說支付寶9.2給我們帶來的真正思考又應該是什么?
“簡”的目的保證用戶對個人功能/內容的識別更加直接和清晰,而“減”只是實現(xiàn)“簡”過程中的一個手段,除了“減”去不必要的功能/信息,還需“加”一些曾經(jīng)因為PCD導向而忽略的重要功能/信息,走到這一步方可稱之為“簡”。
簡之前先學會做減法
相比于9.0版,9.2版“減”去了“個人信息”,按照前面提到的“減法”邏輯,“個人信息”屬于不重要的功能,這一點支付寶Team可以通過其點擊率、該入口頁面轉化率來做定量判定。
但作為外人,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一些產品經(jīng)驗來定性分析一下“個人信息”為什么沒那么重要。將“個人信息”置于首頁一般有3種產品場景:
1)滿足用戶“注銷/切換不同的賬戶”的需求
對于郵箱這類的應用,首頁右上角的“個人信息”滿足了用戶多個賬號(企業(yè)郵箱、私人郵箱、學術郵箱…)之間切換的需求。
2)滿足用戶“個性化定制需求”,如皮膚定制、個性簽名、主頁設計等
找各種各樣方式獲得優(yōu)越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動力,作為國內最大的熟人社交平臺,用戶主動彰顯主頁的個性(設置屬于自己的皮膚、個性簽名等)本身就是一種追求社交優(yōu)越感的方式。首頁右上角的“個人信息”正好滿足了用戶“個性化定制需求”。
3)產品希望用戶看到的功能/內容
這種情境最好理解,將“個人信息”放在首頁右上角,作為抽屜式導航(見上圖QQ),采用抽屜式交互方式是因為其具備良好的功能拓展性,用Kano模 型解釋,就是將一些屬于魅力品質的功能(此類需求一經(jīng)滿足,即使表現(xiàn)并不完善,也能到來用戶滿意度的急劇提高,同時此類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,往往不會帶來 用戶的不滿)放置在這里。
對照前面3種產品情境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:
1)支付寶用戶大多情況下只有一個固定賬號,很少有切換賬號的需求,就算有,也是極其低頻的行為;
2)支付寶更多情況下扮演著一個工具的作用,更具體一點是針對一些B端的金融場景(如掃碼),很少涉獵到“社交”,沒有社交哪來的優(yōu)越感可談,更別提追求個性化了,再退而求其次,界面的個性化會影響平臺對用戶的安全感,這就好比一定拿C端的習慣去做B端一樣,硬把一只鴨子打扮成天鵝,不僅沒有意義,還會適得其反。
3)支付寶本身已經(jīng)有了屬于自己的功能拓展方式,如果再引入抽屜式導航,就違反了產品的“一致性原則”了。(詳見“尼爾森啟發(fā)式評估十原則”)
綜上分析,相信你心中已經(jīng)有答案了。
不要只顧著“減”忘記了“加”
9.2減去了不重要的“個人信息”之后,加入/強化了因為PCD決策過程中忽略的、在產品試錯中新發(fā)現(xiàn)的UCD功能/內容:卡劵、通訊錄、全局搜索、賬單。這里我就不一一分析了,我挑選兩個比較典型功能做“加法”分析。
1)卡劵——無明確消費目標場景
9.0版的“卡劵”隱藏的比較深,很少有人為了那個所謂套餐(卡劵實惠力度也不夠),要在急躁的隊形中翻閱“卡劵”在哪。因為頁面架構使得該功能淪 為雞肋,9.2版將“卡劵”提至“付款碼”旁邊(兩者屬于不同場景下的付款行為),完善了B端金融場景:用戶有明確消費目標(帕尼尼+美式咖啡…吧啦吧 啦)+用戶無明確消費目標(卡劵提供了實惠的套餐組合)。
2)通訊錄——志在C端金融場景
給同事轉賬,你想到的是微信,為什么?
成本差異:通過微信,你只需要“發(fā)個消息”的成本,而通過支付寶,你需要查找他/她的支付寶賬號,還要確認一下:“這是你的號?”
情分差異:轉賬這一行為通過微信洗白,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社交開支,這種開支可以使雙方變得更加熟悉親切,但是支付寶就不一樣了,你用支付寶轉給同事10塊,會顯的你很見外,你的同事也會因此感到尷尬,借用崔健的一句話就是:“怎么散發(fā)著銅臭的氣息呢”。
對于支付寶來說,最捷徑的辦法就是通過通訊錄導入好友關系,一來是降低用戶的C端金融場景成本,二來也是希望能夠構建屬于自己的“吃喝玩樂”社交圈,有了社交屬性,很多C端業(yè)務才能被洗白,有了情感支撐,C端金融才能真正打開,散發(fā)生機、活力。
主功能模塊的優(yōu)化:一屏主功能面板默認布局優(yōu)化,結合用戶的行為數(shù)據(jù)與新業(yè)務戰(zhàn)略,將低頻功能(如城市服務、親情賬戶)排除在首屏外,高頻功能入口(如手機充值、轉賬)被提至首屏內,布局上也做了一些減法,由12功能布局縮減至10功能布局,不同功能除了Icon之間的區(qū)分,還包括對比強烈的色彩區(qū)分。
變“商家”為“口碑”: 未來O2O考驗的并非是將商家平臺化的能力,而是能否更加地匹配用戶的喜好或者說是服務,因為做到前者很容易,就是砸VC的錢,補貼、補貼、再補貼! 但是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,換取的永遠是握不住的沙子。想要做到后者,除了產品本身,還需考慮用戶與提供服務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點的交互,說直白一點就是 “這家口碑不錯耶,我們去這家吧”。
所謂的UCD理念,就是你第一眼看到它時,也許不會立刻發(fā)現(xiàn)有什么與眾不同,但當你開始使用它時,才會慢慢感受到它對用戶的體貼細膩之處,而這一切都是靠產品與設計團隊點滴做出來的,并非去喊“我們的產品有多么人性!”
與“朋友圈”不同,“生活圈”更想做以B&C端業(yè)務為中心,并以此為中心向外輻射,與用戶交融,形成吃、喝、玩、樂互動圈。比如,周邊剛推 出了“情侶龍蝦套餐,情侶可享受半折優(yōu)惠喲”(PS:單身狗可繞道)、剛品嘗周邊一家“雞公煲”很給力,曬一下,給它點個贊(顯示該家店的具體位置)。朋 友圈是以“人”為中心,形成用戶之間的信息流,因此一旦信息流中心出現(xiàn)了“微商代購”我們就會本能地排斥!覺得玷污了這塊情感凈土!是一種背叛?。≒S: 有點極端了哈,不過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)
有人說“阿里社交之心不死”,那你知道,它為什么不死嗎?前面“通訊錄” 模塊已經(jīng)分析了,只有具備了“社交”屬性,很多C端業(yè)務才能打通,況且B端業(yè)務是阿里的強項,因此在B端業(yè)務方面,無需耗費太多的精力,但是支付寶是工具 家庭出身,先天“社交”不良,但在長身體時期,怎能營養(yǎng)不良(社交),那就補唄,看人家美國佬Snapchat吃漢堡(閱后即焚)、吃牛肉 (Stories也就是支付寶的“直播現(xiàn)場”),殊不知體質不匹配,也就是我們流行的“然,毫無卵用”。
但正如我提到的:“社交”只是手段,C端業(yè)務才是目的,因此我們可以將支付寶這兩個功能理解為試錯,因為支付寶Team的目標還是非常清晰明確的 ——“C端業(yè)務才是目的”,在實現(xiàn)這一目的過程中,必然會遭遇很多失敗甚至外界的嘲諷,但是正如馬云說的:“夢想還是要有的,萬一實現(xiàn)了呢!”
出處:ui.cn